听力受损的人是否具备语言能力取决于具体情况。先天性耳聋或语言习得关键期前失聪的人,若未接受干预,通常难以自然发展出口语能力。而语言形成后失聪者多数保留说话能力,但可能因听觉反馈缺失导致发音逐渐变化。
语言发展依赖听觉反馈来修正发音,这是儿童学习说话的核心机制。先天性耳聋者若在3岁前植入人工耳蜗或使用助听器,配合语言康复训练,可建立接近正常的语言能力。晚发性耳聋者虽然保留语言记忆,但长期缺乏听觉校准可能导致语调异常或咬字模糊。部分聋人群体通过手语作为主要沟通方式,手语是拥有独立语法结构的视觉语言系统,与口语能力无必然关联。现代技术如语音合成软件也能帮助无口语能力者实现交流。
评估聋人语言能力需避免刻板印象,不同干预时机和康复条件导致个体差异显著。与听力障碍者沟通时可配合文字、手势或视觉辅助工具。医疗场景中需确认对方惯用交流方式,人工耳蜗使用者可能存在环境音辨识困难。语言康复的黄金期为6岁前,延迟干预将大幅增加训练难度。聋人文化群体中,部分选择不依赖口语交流,尊重其语言选择权至关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