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盆骨折需注意固定制动避免二次损伤、监测生命体征预防休克、及时处理合并伤、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训练、预防长期卧床并发症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固定制动避免二次损伤:骨盆骨折后需立即使用骨盆带或外固定器限制活动,减少骨折端移位风险。搬运时应保持躯体轴线稳定,采用多人平托法,避免扭曲或旋转骨盆。卧床时保持下肢中立位,膝下垫软枕减轻疼痛。不稳定骨折需绝对卧床4-6周,期间禁止坐起或翻身,直至影像学显示初步愈合。
2.监测生命体征预防休克:骨盆骨折易引发大出血,需密切观察血压、脉搏及意识状态。每小时记录尿量,维持循环稳定。若出现面色苍白、冷汗等休克表现,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扩容,必要时输血。同时排查腹腔内脏器出血,通过超声或穿刺明确诊断,及时干预。
3.及时处理合并伤:约30%骨盆骨折伴发尿道、直肠或神经损伤。需观察排尿是否困难、肛门有无出血、下肢感觉运动是否异常。疑似尿道断裂应避免导尿,优先造影确诊。合并腹腔脏器损伤需急诊手术,避免感染扩散。开放性骨折需彻底清创,预防骨髓炎。
4.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训练:急性期后可开始踝泵运动预防血栓。4周后逐步增加髋膝关节被动活动,6周后尝试床边坐立,8周后扶拐部分负重。训练需遵循无痛原则,配合热敷缓解肌肉僵硬。后期加强臀肌和股四头肌力量训练,恢复步行稳定性。
5.预防长期卧床并发症:每2小时轴向翻身一次,骨突处垫气垫圈,预防压疮。每日叩背排痰,练习深呼吸减少肺部感染。饮食需高蛋白、高纤维,补充钙质促进愈合。定期检查下肢深静脉彩超,必要时药物抗凝。
骨盆骨折后需严格遵医嘱复查,初期每周拍摄X线片观察复位情况。疼痛管理以药物联合冷敷为主,避免过度依赖止痛针。心理支持尤为重要,缓解焦虑情绪有助于康复进程。康复期间忌烟酒,控制体重减轻骨骼负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