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芥子确实可能引起皮肤瘙痒和水泡。白芥子作为一味中药材,含有刺激性成分,外用时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反应,导致接触部位出现红斑、瘙痒甚至水泡等过敏或炎症表现。这种反应与个体体质差异、使用浓度及接触时间密切相关,并非所有人都会出现,但敏感人群需格外警惕。
白芥子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芥子油苷,水解后生成异硫氰酸酯类物质,具有强烈的局部刺激作用。皮肤直接接触高浓度白芥子粉末或制剂时,可能破坏角质层屏障,引发接触性皮炎。临床表现为初期灼热感,继而出现边界清晰的红斑、丘疹,严重时可发展为簇集性水泡伴渗出。过敏体质者即使接触低浓度也可能诱发速发型超敏反应,表现为风团样皮疹和剧烈瘙痒。传统中医外敷白芥子治疗关节痛时,常以发泡为度,正是利用这种刺激作用达到治疗效果,但需专业医师操作控制反应程度。
使用白芥子前必须进行皮肤敏感测试,将少量制剂涂抹于前臂内侧,观察24小时无反应再继续使用。外敷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,出现针刺感即需移除。孕妇、儿童及皮肤破损者禁用。若已出现水泡,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冷敷,避免抓破导致感染,必要时就医处理。口服白芥子需严格遵循药典剂量,超量可能引发消化道黏膜灼伤。储存时应远离儿童,防止误触眼睑、口鼻等黏膜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