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芥子对皮肤具有一定刺激性。白芥子作为一味中药材,含有硫苷类成分,水解后生成的异硫氰酸酯类物质可直接刺激皮肤黏膜,接触后可能引起局部发红、灼热甚至水疱等反应。这种特性在中医外治法中常被利用,但需严格掌握用法与剂量。
白芥子的刺激性源于其活性成分。白芥子油中的芥子油苷在酶解后会释放丙烯基异硫氰酸酯,该物质能扩张毛细血管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这也是其用作发泡疗法的药理基础。在传统中医中,白芥子常与生姜汁等调和后贴敷穴位,通过适度刺激达到温经通络的效果。现代皮肤敏感者接触5%以上浓度的白芥子提取物即可能出现明显红斑,而长时间贴敷可能导致表皮松解。不同炮制方法会影响刺激强度,炒制后芥子酶活性降低,刺激性相对减弱。
使用白芥子外敷时需特别注意,皮肤破损处绝对禁用,婴幼儿及过敏体质者慎用。初次使用前应在前臂内侧做小面积测试,观察24小时无反应再继续使用。贴敷时间控制在0.5-2小时为宜,出现剧烈刺痛或皮肤变色应立即停用并用植物油擦拭。糖尿病患者、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因皮肤感觉迟钝更易出现灼伤,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储存时需密封防潮,避免芥子油苷提前分解失效。若意外出现严重水疱或溃烂,应及时就医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