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芥子确实可能对皮肤造成灼伤。白芥子含有刺激性成分,直接接触皮肤可能导致红肿、水疱甚至化学性烧伤。其作用机制与所含的芥子油苷有关,该成分水解后会产生具有强烈刺激性的异硫氰酸酯类物质。
白芥子在传统医学中常用于外敷治疗,但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浓度和时间。皮肤接触高浓度白芥子制剂或长时间敷贴,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反应,表现为灼热感、红斑或表皮脱落。部分人群因皮肤敏感或过敏体质,反应可能更剧烈。现代研究表明白芥子提取物对皮肤屏障具有破坏性,尤其是破损皮肤或黏膜部位接触后风险更高。
使用白芥子外敷前需进行皮肤测试,将少量药物涂抹于前臂观察24小时。避免用于儿童、孕妇及皮肤薄弱区域如面部、颈部。外敷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,出现刺痛需立即清除并用清水冲洗。不可与破损皮肤接触,也不宜与热疗同时使用以免加重刺激。储存时需远离儿童,防止误触。若出现严重灼伤症状,应及时就医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