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,合理使用对身体无害且有益。大量临床实践和现代规范操作下针灸能有效调节气血、缓解疼痛、改善功能,且副作用极小。其安全性已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认可,成为非药物疗法的重要选择。
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激发人体自愈能力,对慢性疼痛、神经系统疾病、消化系统问题等均有疗效。针灸能促进内啡肽分泌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并调节自主神经平衡。专业医师操作时,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具可避免感染风险,进针深度和角度均依据解剖学标准,极少造成组织损伤。部分人群可能出现短暂局部酸胀或轻微淤血,属正常针感反应,通常24小时内自行消退。
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持证医师是确保安全的关键。孕妇、凝血功能障碍者或皮肤感染者需提前告知医师,避免特定穴位刺激。针灸前后不宜空腹或过度疲劳,治疗期间注意保暖避风。少数敏感体质可能出现晕针现象,表现为头晕冷汗,此时需立即平卧并停止治疗。疗程间隔应遵循医嘱,过度密集施针可能削弱疗效。结合个体体质差异,部分慢性病需坚持数次治疗才能显效,不宜急于求成。现代医学建议将针灸作为辅助手段,严重疾病仍需配合综合诊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