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芥子对皮肤的伤害程度取决于使用方式和个体差异。直接接触或不当使用可能导致皮肤刺激、红肿甚至灼伤,需谨慎对待。
白芥子作为一味中药材,具有辛温走散的特性,外用时可能刺激皮肤。其有效成分如芥子油苷在接触水分后会分解为异硫氰酸酯类物质,这类成分具有较强渗透性,可能引起局部发热、充血或起泡。敏感肌肤或长时间敷贴时,损伤风险更高。临床中曾有因使用白芥子贴敷过久导致接触性皮炎的案例,表明其刺激性不容忽视。破损皮肤或黏膜部位接触白芥子制剂后,反应可能更剧烈,需绝对避免。
使用白芥子前需进行皮肤敏感测试,将少量制剂涂抹于前臂内侧,观察24小时无异常后再使用。外敷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,出现灼热感应立即清除并用冷水冲洗。儿童、孕妇及皮肤屏障功能较弱者应避免使用。若出现水疱或溃烂,需及时就医处理,不可自行挑破。储存时需远离儿童,防止误触。白芥子与某些药物可能产生相互作用,合并用药前应咨询医师。合理控制浓度与接触时间是减轻皮肤伤害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