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骨后滑囊炎可通过休息减少局部压力、冷敷缓解急性期肿胀疼痛、药物控制炎症反应、物理治疗促进血液循环、穿戴矫形鞋垫调整足部受力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休息减少局部压力:急性期需暂停跑跳等剧烈活动,避免足跟反复摩擦刺激。选择软底鞋或赤足行走,减轻滑囊受压。夜间可用护具固定踝关节,防止睡眠中无意牵拉患处。休息时间根据症状调整,通常需2-4周。
2.冷敷缓解急性期肿胀疼痛:冰袋包裹毛巾敷于足跟,每次15分钟,每日3-4次。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渗出,缓解红肿热痛。注意避免冻伤,皮肤敏感者间隔时间延长。急性症状消退后停止冷敷。
3.药物控制炎症反应:非甾体抗炎药口服或外用,直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。严重者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,但每年不超过3次。中药熏洗如红花、伸筋草可辅助消肿,需医师指导配伍。
4.物理治疗促进血液循环:超声波治疗通过机械振动加速滑囊代谢,每周3次。超短波温热效应改善局部供血,适合慢性期。中医推拿采用点按、揉捏手法松解跟腱周围粘连,力度以耐受为度。
5.穿戴矫形鞋垫调整足部受力:定制鞋垫抬高足跟1-2cm,分散压力至前掌。硬质鞋垫支撑足弓,减少行走时跟骨滑动。避免穿平底鞋或高跟鞋,选择后帮柔软的运动鞋。
治疗期间观察疼痛变化,突然加剧需排除跟骨骨折或感染。长期不愈需评估是否存在风湿性疾病。饮食补充钙质及胶原蛋白,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。康复阶段逐步恢复运动强度,避免单次过量训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