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折后需及时就医进行复位固定、根据损伤程度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、配合药物缓解疼痛和炎症、康复期逐步进行功能锻炼、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及时就医进行复位固定:骨折后应尽快就医,由专业医生判断损伤程度并实施手法或器械复位。复位后采用石膏、夹板或支具固定骨折端,确保骨骼在正确位置愈合。固定时间因骨折类型和部位而异,通常需4-8周。固定期间避免负重或活动患肢,防止移位。
2.根据损伤程度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:稳定性骨折可通过保守治疗如外固定恢复。复杂骨折如粉碎性、开放性或关节内骨折需手术干预,采用钢板、螺钉或髓内钉固定以重建骨骼结构。手术适应症包括骨折端移位明显、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保守治疗无效等情况。
3.配合药物缓解疼痛和炎症:急性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疼痛和肿胀,严重疼痛可短期应用镇痛药。部分病例需抗生素预防感染,尤其是开放性骨折。药物需遵医嘱,避免长期使用或过量引发副作用。
4.康复期逐步进行功能锻炼:固定解除后需循序渐进恢复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。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,如热敷后轻柔屈伸关节;中期加入抗阻力训练;后期结合负重练习。康复计划需个体化,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损伤。
5.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:骨折后每4-6周复查X线或CT,观察骨痂形成和对位情况。若愈合延迟需调整治疗方案,如增加营养补充或物理治疗。愈合不良可能需再次手术干预,如植骨或更换固定方式。
治疗期间需保持均衡饮食,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修复。避免吸烟饮酒,以防影响愈合速度。注意患肢保暖和皮肤护理,预防压疮或血液循环障碍。出现异常疼痛、麻木或肿胀加剧应立即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