踝关节损伤的主要症状有疼痛肿胀、活动受限、皮下淤血、关节不稳、局部压痛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疼痛肿胀:踝关节损伤后,局部组织受到牵拉或撕裂,导致炎症反应加剧,血管通透性增加,组织液渗出形成肿胀。疼痛程度与损伤严重性相关,轻者仅在活动时不适,重者静息状态下亦感剧痛。肿胀通常在伤后立即出现,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,可能伴随皮肤紧绷感。
2.活动受限: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或韧带断裂会影响正常活动功能。表现为屈伸、旋转动作困难,行走时负重能力下降。严重时无法完成单腿站立等基础动作,需借助外力支撑。活动受限程度与损伤范围直接相关。
3.皮下淤血: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渗入皮下组织,形成青紫色瘀斑。常见于踝关节外侧或内侧,随时间由紫红色转为黄绿色。淤血范围可反映损伤程度,广泛淤血提示可能存在韧带完全断裂或骨折。
4.关节不稳:韧带松弛或断裂后,关节失去正常稳定性。表现为行走时踝部晃动感,易反复扭伤。严重者在平坦路面也会出现突发性关节错位,需通过支具或绷带固定以维持稳定。
5.局部压痛:损伤部位存在明确压痛点,按压时疼痛加剧。韧带附着点或骨折处压痛最显著,可通过触诊初步判断损伤位置。压痛伴随肿胀时,需警惕是否存在骨结构损伤。
踝关节损伤后应避免立即热敷或按摩,防止出血加重。48小时内可采用冷敷减轻肿胀,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。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出现畸形时需及时就医,排除骨折可能。康复期间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,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损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