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、降钙素、雌激素受体调节剂、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、维生素D及钙剂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双膦酸盐类: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,从而增加骨密度。常用药物有阿仑膦酸钠、唑来膦酸等,口服或静脉给药均可。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下颌骨坏死或非典型股骨骨折,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肾功能和骨代谢指标。建议空腹服用并保持直立姿势30分钟以上以避免食道刺激。
2.降钙素: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抑制骨吸收,同时具有中枢镇痛作用。鲑鱼降钙素鼻喷剂使用方便,适合伴有骨痛的骨质疏松患者。可能出现面部潮红、恶心等不良反应,长期使用可能产生抗体导致药效降低。通常作为二线药物或短期辅助治疗使用。
3.雌激素受体调节剂:选择性作用于骨骼的雌激素受体,发挥类似雌激素的骨保护作用而不刺激乳腺和子宫。雷洛昔芬可降低椎体骨折风险,但可能增加静脉血栓风险。适用于绝经后女性,用药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,禁用于有血栓病史者。
4.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:特立帕肽等药物通过间歇性小剂量注射促进骨形成,显著提高骨密度。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或多次骨折患者,疗程不超过24个月。需警惕可能引起血钙升高,用药期间需限制钙摄入并定期检测血钙水平。
5.维生素D及钙剂:作为基础治疗手段,维生素D促进肠道钙吸收,钙剂直接补充骨矿原料。碳酸钙和骨化三醇常用,需根据血钙和尿钙水平调整剂量。过量补充可能导致高钙血症或肾结石,建议分次随餐服用以提高吸收率。
用药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,根据骨密度检测结果和骨折风险评估选择药物。治疗期间应配合负重运动和防跌倒措施,避免吸烟饮酒。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吞咽困难应及时就医,不同药物联用需警惕相互作用。定期复查骨代谢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是评估疗效的必要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