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外固定、手术复位内固定、石膏固定、牵引治疗、功能锻炼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手法复位外固定:适用于大多数闭合性骨折,通过专业手法将错位的骨骼恢复到正常位置,随后采用夹板或支具进行固定。操作需轻柔准确,避免损伤生长板。固定时间通常为4-6周,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情况。该方法创伤小,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,复杂骨折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者不适用。
2.手术复位内固定:针对严重移位、开放性骨折或合并重要组织损伤的情况。通过切开暴露骨折端,采用钢板、钢针等器材直接固定骨骼。手术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,术后需预防感染并监测血运。内固定物一般待骨折愈合后二次手术取出,期间需限制剧烈活动。该方法复位精确,但存在手术风险和疤痕问题。
3.石膏固定:传统且普遍采用的方式,尤其适用于四肢稳定性骨折。根据部位选择管型或托型石膏,固定范围需超过骨折上下关节。注意观察肢体末端血运和感觉,防止压迫性溃疡。石膏需保持干燥完整,通常每2周复查调整,儿童愈合较快,固定时间较成人缩短1/3。过度依赖石膏可能导致关节僵硬。
4.牵引治疗:主要用于股骨骨折或严重肿胀无法立即固定的情况。通过持续牵拉力维持骨折对位,分为皮肤牵引和骨牵引两种。需每日检查牵引装置有效性,防止过度牵引导致分离移位。牵引期间需加强护理预防压疮和肺炎,一般2-3周后改为其他固定方式。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卧床时间长。
5.功能锻炼: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。早期进行未固定关节的被动活动,中期逐步增加肌肉等长收缩,拆除固定后系统开展关节屈伸和负重训练。动作需循序渐进,以不引起剧痛为度。科学锻炼能促进血肿吸收、防止肌肉萎缩并加速功能恢复,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。
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血运、感觉及运动功能,发现异常及时处理。保持均衡营养摄入,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。避免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导致再骨折,定期复查确保愈合进程正常。不同部位骨折愈合时间差异较大,需遵循个体化原则。心理疏导同样重要,减轻患儿恐惧焦虑情绪有助于康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