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关节疾病包括骨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痛风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骨质疏松症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骨关节炎: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,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磨损、关节边缘骨赘形成。症状包括关节疼痛、僵硬和活动受限,多见于膝关节、髋关节和手指关节。随着年龄增长,发病率逐渐上升。早期可通过减轻体重、适度运动缓解症状,严重时需药物或手术干预。
2.类风湿性关节炎: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,主要侵犯手、足等小关节。典型症状为对称性关节肿痛、晨僵,可能伴随全身乏力。病情进展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。治疗以抗风湿药物为主,需长期管理以控制炎症反应。
3.痛风性关节炎:痛风性关节炎由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引发急性炎症,常见于足部第一跖趾关节。发作时表现为剧烈疼痛、红肿,常夜间突发。高嘌呤饮食、饮酒是诱因。急性期需抗炎镇痛,长期需控制尿酸水平预防复发。
4.强直性脊柱炎: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,导致慢性炎症和脊柱强直。早期症状为下腰部疼痛和晨僵,后期可能出现脊柱活动受限。青壮年男性多发。治疗以缓解疼痛、保持关节功能为主,需结合药物和康复训练。
5.骨质疏松症:骨质疏松症以骨量减少、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,易引发骨折。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,症状隐匿,多因骨折才发现。补充钙质、维生素D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是主要防治手段,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骨密度。
骨关节疾病需根据具体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,避免盲目用药。日常注意关节保暖,减少过度负重活动。饮食均衡,控制体重可减轻关节负担。定期检查骨密度和关节功能,早期发现异常有助于改善预后。疼痛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