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肢小腿骨折后需要注意固定制动避免二次损伤、定期复查观察愈合情况、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、合理补充营养促进骨骼修复、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训练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固定制动避免二次损伤:骨折后需立即使用夹板或石膏固定患肢,限制活动范围。固定期间避免负重或剧烈运动,防止骨折端移位。卧床时抬高患肢15-20cm,减轻肿胀。搬运时需托扶骨折部位上下两端,保持肢体稳定。固定时间通常为4-8周,具体根据复查结果调整。
2.定期复查观察愈合情况:骨折后2周内需复查X线片,确认对位情况。之后每4-6周复查一次,评估骨痂形成进度。若出现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,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复查时需关注石膏是否松动、皮肤有无压疮等问题。医生会根据愈合阶段指导逐步恢复活动。
3.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:开放性骨折需每日消毒换药,观察有无红肿渗液。闭合性骨折需检查石膏边缘皮肤,避免摩擦破损。出现发热、局部跳痛需警惕感染。洗澡时用防水敷料保护,避免石膏受潮。长期卧床者需勤翻身,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。
4.合理补充营养促进骨骼修复:每日摄入足量蛋白质如鱼肉豆制品,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。多食新鲜蔬果保证维生素C供应,促进胶原合成。戒烟酒以免影响血供,少喝咖啡减少钙流失。控制盐分摄入,避免水肿加重。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或中药辅助治疗。
5.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训练:拆除固定后先进行关节被动活动,逐步过渡到主动屈伸。初期使用拐杖部分负重,6周后尝试完全负重。配合热敷、按摩缓解肌肉萎缩,水中行走可减轻关节压力。训练强度以不引起持续疼痛为限,避免暴力牵拉。
骨折后需密切观察肢体远端血运,如出现苍白、麻木需立即就医。疼痛管理应遵循医嘱,不可自行增减药物。心理调适同样重要,保持积极心态有助于恢复。康复过程中出现异常肿胀或皮肤温度变化需及时反馈给医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