脱臼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二次损伤、尽快进行手法复位恢复关节正常位置、使用支具或绷带固定关节防止再次移位、配合药物缓解疼痛和肿胀、后期进行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立即停止活动避免二次损伤:脱臼后关节结构异常,继续活动可能导致周围韧带、血管和神经进一步损伤。此时应保持静止,避免触碰或移动患处。若上肢脱臼可用三角巾临时悬吊,下肢脱臼需平躺制动。搬运时需托住关节上下两端,减少晃动。及时制动能降低组织撕裂风险,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。
2.尽快进行手法复位恢复关节正常位置:专业医师通过牵引、旋转等手法使关节端回纳至原位置。操作前需确认无骨折,复位时动作需轻柔连贯。肩关节脱臼常用足蹬法,下颌关节脱臼采用口内推挤法。成功复位后关节活动度即刻改善,伴随弹响声。延迟复位可能导致肌肉痉挛加重,增加操作难度。
3.使用支具或绷带固定关节防止再次移位:复位后需用石膏托、肩关节固定带等器具限制活动2-4周。肘关节脱臼多采用长臂石膏屈曲90度固定,髋关节脱臼需下肢持续牵引。固定期间定期检查末梢循环,避免压迫性溃疡。稳定性差的关节可考虑功能性支具,允许有限活动促进愈合。
4.配合药物缓解疼痛和肿胀:急性期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炎症反应,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中枢性镇痛药。外敷活血化瘀膏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肿胀明显者可静脉注射脱水剂。药物使用不超过7天,避免掩盖病情进展。合并骨质疏松者需加用钙剂辅助治疗。
5.后期进行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:拆除固定装置后逐步开展被动-主动运动。肩关节脱臼后需进行钟摆练习,膝关节脱臼侧重股四头肌等长收缩。物理治疗采用超声波、中药熏蒸等手段松解粘连。训练强度以不引发剧痛为度,6-8周后可恢复日常活动,运动员需专项肌力训练后复健。
治疗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扭转动作,定期复查关节稳定性。寒冷环境注意保暖,防止肌肉僵硬诱发再脱位。习惯性脱臼者建议完善磁共振检查,必要时考虑韧带修复手术。康复期间补充富含胶原蛋白食物,保持合理体重减轻关节负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