败血症的治疗包括及时使用广谱抗生素、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、维持生命体征稳定、控制感染源、必要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及时使用广谱抗生素:败血症病情进展迅速,早期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是关键。抗生素需覆盖常见致病菌,如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。给药剂量需充足,确保药物浓度达到治疗水平。静脉给药是首选途径,以快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。在未明确病原体前,需结合当地流行病学资料选择药物。
2.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:获得血培养或感染部位标本的药敏结果后,需及时调整抗生素方案。选择敏感且窄谱的药物,减少耐药风险。治疗过程中需监测疗效,若病情无改善需重新评估。疗程通常为7-10天,复杂感染可能延长。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,防止不良反应。
3.维持生命体征稳定:败血症常伴随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,需密切监测血压、心率、呼吸等指标。液体复苏是基础,首选晶体液补充血容量。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。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,保障组织灌注。氧疗或机械通气可能用于呼吸支持。
4.控制感染源:明确感染灶后需尽快处理,如引流脓肿、清除坏死组织或拔除感染导管。手术干预可能是必要的,例如腹腔感染需剖腹探查。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定位感染源。延迟处理可能导致病情恶化,需多学科协作制定方案。
5.必要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:严重败血症可能损伤多个器官,需针对性支持治疗。急性肾损伤可能需要血液净化,肝功能异常需保肝治疗。凝血功能障碍需补充凝血因子。营养支持对恢复至关重要,优先选择肠内营养。
治疗过程中需严格监测病情变化,及时调整方案。避免滥用抗生素,防止耐药性产生。关注患者基础疾病,如糖尿病或免疫缺陷可能影响预后。早期识别高危患者,加强护理以减少并发症。家属需配合医疗团队,共同参与决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