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关节炎的确诊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、关节液分析、血液检查、体格检查、病史采集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影像学检查:X线检查是诊断骨关节炎最常用的方法,能够显示关节间隙狭窄、骨赘形成等典型表现。CT或MRI可进一步评估软骨损伤程度及周围软组织情况,尤其适用于早期病变或复杂关节。超声检查有助于观察滑膜增生和关节积液,但准确性受操作者经验影响较大。
2.关节液分析:通过穿刺抽取关节液,观察其颜色、粘稠度和细胞成分。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液通常呈淡黄色、粘稠度降低,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。此项检查可排除感染性或痛风性关节炎,但需严格无菌操作以避免并发症。
3.血液检查:主要用于排除类风湿关节炎、感染等疾病。骨关节炎患者的血常规、C反应蛋白和血沉通常正常,类风湿因子阴性。若结果异常,需进一步鉴别诊断。
4.体格检查:重点评估关节肿胀、压痛、活动范围及摩擦感。骨关节炎常见关节压痛、活动受限,尤其是负重关节。被动运动时可能出现捻发音,但无全身发热或红斑等炎症表现。
5.病史采集:详细询问疼痛特点、持续时间、加重或缓解因素。骨关节炎多为隐匿性起病,活动后疼痛加重,休息缓解。家族史、既往损伤或过度使用关节史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。
确诊骨关节炎需综合多项结果,避免依赖单一检查。影像学与临床表现不符时,应结合其他检查明确。关节穿刺需由专业人员进行,减少感染风险。定期复查有助于评估病情进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