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稳定性骨折需要注意固定制动避免二次损伤、定期复查观察愈合情况、预防并发症如感染和血栓、合理营养促进骨骼修复、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固定制动避免二次损伤:不稳定性骨折的断端容易移位,必须采用石膏、支具或外固定器严格制动。搬运时需保持患肢稳定,避免弯曲或扭转。卧床期间需抬高患肢减轻肿胀,翻身时需轴向移动防止骨折端错位。固定时间需根据复查结果调整,过早活动可能导致畸形愈合。
2.定期复查观察愈合情况:骨折后1周、1个月、3个月需进行影像学检查,评估对位情况和骨痂形成。若发现固定松动或移位,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时需考虑手术干预。复查还能发现隐性并发症,如局部血肿或压迫性神经损伤。
3.预防并发症如感染和血栓:开放性骨折需彻底清创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。长期卧床者需穿戴弹力袜、进行肌肉收缩练习,避免深静脉血栓。保持皮肤清洁干燥,防止压疮。监测体温和伤口渗出液,早期发现感染迹象。
4.合理营养促进骨骼修复:每日摄入足量蛋白质、钙质和维生素D,如牛奶、鱼类和绿叶蔬菜。避免高盐高糖饮食影响钙吸收。戒烟戒酒,减少血管收缩对血供的干扰。营养不良者需补充骨肽类制剂或胶原蛋白。
5.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:拆除固定后先进行被动关节活动,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。早期以等长收缩为主,后期增加抗阻练习。训练强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度,避免暴力牵拉。配合热敷或理疗缓解僵硬,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。
骨折后需保持情绪稳定,过度焦虑可能延缓愈合。疼痛管理应规范,避免自行增减药物。家属需学习护理技巧,如协助翻身或观察末梢循环。合并慢性疾病者需控制血糖血压,优化全身状态。康复计划需个体化调整,兼顾年龄和骨折类型差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