佝偻病激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改变、肌肉松弛及神经兴奋性增高。此阶段病情进展迅速,骨骼畸形明显,伴随全身多系统症状,需及时干预以防不可逆损害。
激期典型表现以骨骼系统症状最为突出。颅骨软化呈现乒乓球样感,多见于3-6月龄婴儿;方颅表现为额骨及顶骨对称性隆起;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形成串珠样突起,称为佝偻病串珠;严重者出现鸡胸、漏斗胸等胸廓畸形。四肢长骨远端可见手镯征、脚镯征,行走期儿童可见X型或O型腿。肌肉系统表现为肌张力降低,腹部膨隆呈蛙腹状。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夜间啼哭、睡眠不安、多汗等植物神经紊乱表现,部分患儿合并运动发育延迟。实验室检查可见血钙正常或降低,血磷明显下降,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,X线显示骨骺端增宽呈杯口状改变。
诊断需结合喂养史、日照情况及典型体征,注意与软骨发育不全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鉴别。治疗强调维生素D突击疗法配合钙剂补充,每日户外活动不少于1小时。护理中需预防骨折,避免过早负重行走。定期监测血生化指标及X线变化,警惕维生素D过量中毒。母乳喂养儿应补充预防剂量维生素D,早产儿需加倍补充。骨骼畸形严重者需骨科评估,部分病例需手术矫正。预后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,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可完全康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