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骨折后护理需确保固定部位避免移动、定期检查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、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、合理饮食促进骨骼愈合、进行适度康复训练防止肌肉萎缩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确保固定部位避免移动:骨折后需使用石膏或夹板固定,避免骨折端移位影响愈合。固定期间尽量减少患肢活动,搬运时需托住骨折上下关节,保持稳定。卧床时用软枕垫高患肢,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。观察固定松紧度,过紧可能压迫血管神经,过松则失去固定作用。
2.定期检查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:观察患肢远端皮肤颜色、温度及感觉变化。若出现苍白、发紫、麻木或剧痛,提示血液循环障碍或神经受压,需立即调整固定装置。每日轻按指甲盖观察毛细血管回流情况,确保末梢血运正常。
3.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:长期卧床需每2小时翻身一次,骨突部位垫软垫。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,尤其石膏边缘易摩擦处。发现红肿或破溃需及时处理,避免感染。床单保持平整干燥,减少局部压力。
4.合理饮食促进骨骼愈合:增加富含钙质食物如奶制品、豆类,搭配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。适量补充蛋白质和胶原蛋白,如瘦肉、鱼类。少食辛辣油腻,多饮水预防便秘。避免吸烟饮酒影响骨骼修复。
5.进行适度康复训练防止肌肉萎缩:固定稳定后,在指导下逐步活动未固定关节,如手指、脚趾屈伸练习。拆除外固定后通过热敷、按摩缓解僵硬,循序渐进增加关节活动度。避免过早负重,防止二次损伤。
护理期间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,警惕感染或血栓形成。疼痛加剧或患肢异常肿胀应及时就医。心理疏导同样重要,缓解焦虑情绪有助于康复。遵医嘱定期复查影像,评估愈合进度调整护理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