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折老人护理需确保固定稳固避免二次损伤、定期观察患肢血运及感觉变化、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压疮、合理补充营养促进骨骼愈合、进行适度康复训练恢复功能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确保固定稳固避免二次损伤:骨折后需严格遵医嘱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,避免过早拆除或自行调整。搬运时需托住患肢近端和远端,保持轴线稳定。卧床时用软枕垫高患肢,减轻肿胀。若固定物松动或患处异常疼痛,需立即就医。睡眠时注意体位,防止压迫骨折部位。
2.定期观察患肢血运及感觉变化:每日检查患肢末端颜色、温度及毛细血管充盈情况。若出现苍白、青紫、麻木或刺痛感,可能提示血液循环障碍。观察指甲按压后颜色恢复时间,超过3秒需警惕。注意肿胀程度变化,异常时抬高患肢并就医。记录感觉异常范围,为医生提供判断依据。
3.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压疮:每日用温水擦拭固定装置边缘皮肤,尤其骨突部位。床单需平整干燥,每2小时协助变换体位。使用气垫床分散压力,避免局部长期受压。发现皮肤发红不退时,禁止按摩受压处。清洁后保持皮肤适度湿润,不可用力擦洗。
4.合理补充营养促进骨骼愈合:增加富含钙质的食物如豆腐、芝麻,配合维生素D促进吸收。每日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,如鱼肉、蛋类。多食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C,利于胶原形成。少食腌制食品,控制盐分预防水肿。饮水充足但睡前2小时限水,减少夜间翻身。
5.进行适度康复训练恢复功能:固定期间可活动未受累关节,如手指屈伸或踝泵运动。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,遵循无痛原则。早期采用被动活动,逐渐过渡到主动锻炼。配合热敷缓解僵硬,每次不超过20分钟。训练强度以次日不出现疲劳疼痛为度。
护理过程中需注意心理疏导,避免焦虑情绪影响恢复。环境布置需防滑防绊,床边设置扶手。用药严格遵循剂量时间,不可自行增减。复诊携带完整影像资料,便于对比愈合进度。突发高热或患处剧痛需排除感染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