盆骨骨折后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二次损伤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固定或手术治疗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排尿困难或血尿等并发症、康复期逐步进行低强度肌肉锻炼、补充钙质和蛋白质促进骨骼愈合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严格卧床休息避免二次损伤:盆骨是躯干与下肢连接的核心结构,骨折后移动可能导致断端移位或血管神经损伤。初期需绝对平卧硬板床,侧翻时保持躯干整体转动。使用医用骨盆带临时固定可减轻疼痛,但需由医师调整松紧度。
2.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固定或手术治疗:稳定性骨折可采用牵引或外固定支架,粉碎性骨折多需手术复位内固定。延迟处理易引发畸形愈合,影响行走功能。术后需定期拍片观察骨痂形成情况,禁止过早负重。
3.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排尿困难或血尿等并发症:盆骨骨折可能损伤尿道或膀胱,表现为下腹胀痛、尿潴留或肉眼血尿。合并直肠损伤时会出现便血。需记录每日尿量,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处理。
4.康复期逐步进行低强度肌肉锻炼:卧床2-4周后,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、股四头肌收缩等被动训练。6周后尝试床边坐立,8周后借助助行器部分负重。过度锻炼可能造成内固定物松动。
5.补充钙质和蛋白质促进骨骼愈合:每日摄入牛奶、鱼类、豆制品等富含钙磷的食物,必要时服用骨化三醇等药物。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,但需监测血钙浓度避免高钙血症。
恢复过程中需保持情绪稳定,避免焦虑影响睡眠质量。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,根据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计划。疼痛持续加重或患肢出现麻木需立即复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