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穿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穿孔的大小、位置以及是否伴随感染等因素。较小的穿孔通常可以自愈,而较大的穿孔或合并感染时可能需要医疗干预。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,避免拖延导致听力受损或更严重的并发症。
耳穿孔常见于外伤、感染或压力突然变化等情况。鼓膜穿孔后可能出现听力下降、耳鸣、耳痛或耳漏等症状。感染性穿孔可能伴随脓性分泌物,需抗生素治疗。部分患者穿孔长期不愈,形成慢性中耳炎,增加治疗难度。气压伤或爆震伤导致的穿孔通常边缘整齐,自愈率较高。医生会通过耳镜检查和听力测试评估穿孔情况,必要时建议手术修补,如鼓膜成形术。
避免耳穿孔需注意保护耳朵,远离强噪音环境,乘坐飞机或潜水时做好压力平衡。出现耳部不适时不要自行掏耳,防止加重损伤。游泳或洗头时使用耳塞,避免污水进入耳道。感冒或鼻炎期间避免用力擤鼻涕,减少中耳压力骤变。治疗期间遵医嘱使用滴耳液或口服药物,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。突发性听力下降或眩晕需立即就医,排除内耳损伤。儿童患者更需警惕反复感染,防止影响语言发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