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朵穿孔是否严重取决于穿孔原因和程度。鼓膜穿孔或外伤导致的穿孔可能引起听力下降、感染等问题,需及时就医;而耳垂穿孔等非病理性穿孔通常无大碍,但需注意护理避免感染。
耳朵穿孔分为病理性与人为性两类。病理性穿孔常见于中耳炎、外伤或气压损伤,可能伴随耳鸣、耳痛或流脓,需抗生素或手术修复。人为穿孔如耳洞,若操作规范且护理得当,通常不会引发严重问题,但消毒不当可能导致瘢痕增生或局部感染。鼓膜穿孔后,外耳道与中耳直接连通,细菌易侵入引发中耳炎,甚至影响平衡功能。儿童反复中耳炎导致的穿孔可能延缓语言发育,需格外重视。
护理耳朵穿孔需保持局部干燥,避免进水或挤压。洗头时可用防水耳贴,游泳需佩戴耳塞。病理性穿孔者禁止自行掏耳,需遵医嘱使用滴耳液。耳洞愈合期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,避免频繁触碰。若出现红肿、渗液或持续疼痛,应立即就诊。听力突然下降或眩晕可能提示内耳损伤,需急诊处理。日常避免暴露于噪音环境,防止穿孔加重。合理护理下,多数穿孔可自然愈合,但反复感染或大面积穿孔需专科评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