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朵进水确实可能引发中耳炎,但并非所有情况都会导致感染。水进入外耳道后,若未能及时排出或耳道环境潮湿,可能破坏耳道皮肤屏障,增加细菌滋生风险。尤其当鼓膜存在穿孔或中耳结构异常时,水分可能直接进入中耳腔,诱发炎症反应。不过,健康完整的鼓膜通常能有效阻隔水分进入中耳,降低感染概率。
中耳炎的发生与多重因素相关。耳道进水后,残留水分可能改变外耳道酸碱度,削弱局部防御能力。常见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、流感嗜血杆菌等易在潮湿环境中繁殖,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。儿童因咽鼓管较短且平直,更易因呛水或擤鼻不当导致病原体扩散。游泳、潜水等水上活动频繁者风险较高,但日常洗头、淋浴时少量进水通常不会直接致病。若耳道原有耵聍栓塞或湿疹,进水后可能加重堵塞或刺激皮肤,间接提升感染可能。
预防耳部感染需保持耳道干燥。进水后可侧头单脚跳跃,利用重力排出水分,或用棉球吸附外耳道口液体,避免深入掏挖。游泳时佩戴耳塞,沐浴后及时擦干耳周。已有鼓膜穿孔或中耳炎病史者应避免潜水,必要时咨询医生使用防水措施。出现耳痛、听力下降、耳闷胀感或分泌物时需尽早就医,避免自行滴药或冲洗,防止加重损伤。合理清洁外耳道,避免过度清除耵聍,维持耳道自洁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