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朵进水确实可能引发中耳炎,但并非所有情况都会导致感染。水进入外耳道后,若未能及时排出或耳道环境潮湿,可能滋生细菌或真菌,增加感染风险。尤其当耳道皮肤有破损或鼓膜存在穿孔时,病原体更容易侵入中耳腔,诱发炎症。不过,健康完整的耳道和鼓膜通常能有效阻挡水分进入中耳,降低患病概率。
中耳炎的发生与水滞留时间、水质及个体耳部健康状况密切相关。游泳池、自然水域中的细菌或化学物质可能刺激耳道黏膜,破坏防御屏障。儿童因咽鼓管结构较平直,鼻咽部病原体易逆行感染中耳,若此时耳内进水,风险更高。症状常表现为耳痛、听力下降、耳闷胀感,严重时伴随流脓或发热。慢性中耳炎患者、过敏体质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需格外警惕,此类群体耳部自洁能力较弱,炎症易反复发作。
预防中耳炎需避免脏水进入耳道,游泳时可使用防水耳塞。进水后应侧头单脚跳跃,促使水分流出,切勿用棉签深掏,以免将水推入更深或损伤耳道。吹风机低温档远距离吹干耳周也可辅助蒸发水分。若出现持续耳痛、耳鸣或分泌物,需及时就医,避免自行滴药或冲洗。日常保持耳道干燥,控制鼻窦炎、过敏性鼻炎等上呼吸道疾病,有助于减少中耳炎发生。耳部结构异常者需定期复查,必要时遵医嘱采取防护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