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食积发烧是由于饮食不当导致食物积滞在肠胃,引发内热而出现的发热症状。常见表现包括突然发热、腹部胀满、口气酸臭、食欲减退、大便酸臭或便秘、舌苔厚腻等。部分患儿可能伴随呕吐、睡眠不安、手足心热等症状。发热通常为中低热,体温多在37.5℃-38.5℃之间,但严重积食时也可能出现高热。
食积发烧的核心在于肠胃功能紊乱。食物积滞在消化道无法及时消化,产生郁热向上熏蒸,从而引发发热。腹部触诊可发现胀硬,叩诊呈鼓音。观察舌象,舌质偏红,舌苔白厚或黄腻。指纹检查可能显示紫滞。若积滞时间较长,可能因营养吸收障碍导致面色发黄、精神萎靡。夜间症状通常加重,患儿易哭闹,部分可能出现磨牙或趴睡。需注意与感染性发热鉴别,食积发热通常无咳嗽、流涕等外感症状。
处理食积发烧需避免强制退烧。重点应消食导滞,可选用保和丸等中成药,或焦三仙煎水服用。饮食改为清淡流质,暂停肉类、蛋奶等难消化食物。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,必要时在医师指导下用开塞露通便。若发热超过38.5℃或持续24小时未缓解,需就医排除其他疾病。预防关键在于规律进食、控制食量,避免睡前加餐。注意观察大便情况,保持排便通畅有助于预防食积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