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病的典型症状有持续性高热、玫瑰疹、相对缓脉、肝脾肿大、精神意识障碍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持续性高热:伤寒病初期体温呈阶梯式上升,5-7天内可达39-40℃,高热常持续1-2周不退。发热期间伴随头痛、乏力等全身症状,与普通感染性发热不同,伤寒发热具有顽固性特点,常规退热药物效果有限。
2.玫瑰疹:病程第7-14天胸腹部可能出现淡红色斑丘疹,直径2-4毫米,压之褪色,称为玫瑰疹。皮疹数量较少,分批出现,2-3天后自行消退,是伤寒杆菌栓塞毛细血管所致,具有诊断提示意义。
3.相对缓脉: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快不明显,出现脉搏与体温分离现象。例如体温39℃时脉搏仅90次/分,与一般发热性疾病不同,因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导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。
4.肝脾肿大:病程第1周末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和脾脏,质地柔软,有轻度压痛。脾肿大发生率高于肝肿大,与伤寒杆菌在单核-吞噬细胞系统中繁殖引发增生反应有关。
5.精神意识障碍:部分患者出现表情淡漠、反应迟钝、谵妄等神经系统症状,称为伤寒面容。严重者可出现昏迷,与细菌毒素通过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相关。
伤寒病需早期诊断隔离,避免误用解热镇痛药掩盖病情。治疗期间应监测肠出血、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,严格遵循医嘱完成全程抗菌治疗。恢复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,逐步增加营养摄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