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朵进水确实可能引发中耳炎,但并非所有进水情况都会导致感染。中耳炎的发生通常与耳部结构异常、水质污染或不当处理方式有关。若鼓膜完整且耳道健康,短暂进水后及时清理,一般不会直接引发炎症。但若存在鼓膜穿孔或慢性耳部疾病,污水中的细菌可能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,增加感染风险。
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与多重因素相关。耳道进水后,若未能及时排出,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。尤其游泳或洗浴时接触污染水源,铜绿假单胞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可能附着于耳道皮肤。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存在上呼吸道感染时,病原体可能经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黏膜,引发化脓性炎症。儿童因咽鼓管较平直,更易因呛水导致病原体扩散。临床表现为耳痛、听力减退、耳闷胀感,严重者伴随发热或耳道流脓。
预防中耳炎需注意科学处理耳部进水。进水后应倾斜头部单脚跳跃,利用重力促使水流出,避免用棉签深入掏挖以免损伤耳道。游泳时佩戴专用耳塞,患有感冒或鼻炎者暂缓潜水活动。已存在鼓膜穿孔者需严格保持耳道干燥,沐浴可用防水耳罩。出现持续耳痛或分泌物时,应及时就医进行耳镜检查,避免自行滴药。抗生素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,疗程需足量完成以防转为慢性炎症。日常增强体质、控制过敏原接触可降低复发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