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房自检可通过观察皮肤变化、触摸是否有异常硬块、检查乳头溢液、对比双侧乳房差异、定期就医检查实现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观察皮肤变化:乳房皮肤出现凹陷、橘皮样改变或红肿需警惕。正常皮肤应光滑无褶皱,若发现局部凹陷或纹理异常,可能提示深层组织存在肿块。皮肤红肿伴发热可能是炎症表现,但持续不退需排除肿瘤可能。自检时面对镜子,双臂上举观察乳房轮廓及皮肤状态,细微变化也不容忽视。
2.触摸是否有异常硬块:用指腹平压乳房,顺时针或垂直方向滑动检查。肿块通常质地较硬、边界不清且固定不动。注意乳房外上象限为高发区域,同时检查腋下淋巴结是否肿大。手法需轻柔,避免捏起组织造成误判,月经结束后一周进行更准确。
3.检查乳头溢液:非哺乳期出现血色、浆液性或清水样溢液需重视。单侧乳头溢液可能与导管内病变相关,尤其是自发性溢液。观察内衣是否有污渍,轻压乳晕查看溢液颜色及量,黄色脓性溢液可能为感染,但仍需专业评估。
4.对比双侧乳房差异:多数人双侧乳房不完全对称,但新出现的明显差异需关注。比较大小、形状、皮肤状态及乳头方向,单侧乳房突然增大或乳头内陷可能是深层肿块的体征。动态观察变化,记录异常持续的时间。
5.定期就医检查:自检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评估。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临床检查,结合影像学手段提高检出率。医生通过触诊和专业设备可发现微小病灶,尤其有家族史者更需严格随访。
乳房自检应在每月固定时间进行,避开经期激素波动影响。发现异常避免过度恐慌,及时就诊明确性质。自检仅为辅助手段,不能作为诊断依据,需与专业检查结合。保持规律作息和健康饮食有助于降低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