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汗盗汗是中医术语,指不因外界环境或剧烈活动而自然出汗的异常现象。自汗指白天清醒时无故出汗,盗汗则特指夜间睡眠中出汗,醒后汗止。两者均与体内阴阳失衡、气血失调有关,常见于体质虚弱或某些疾病状态。
自汗多因气虚不固,卫阳不足,导致腠理疏松、津液外泄。常见于久病体弱、过度劳累或心肺功能异常者。盗汗则多与阴虚内热相关,阴液不足时虚火内生,逼迫津液从毛孔溢出,多见于结核病、更年期或长期熬夜耗伤阴精者。部分患者可能兼有自汗与盗汗,提示气阴两虚。内分泌疾病如甲亢、感染性疾病如HIV或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,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鉴别。
出现自汗盗汗需注意观察伴随症状。若伴随乏力、气短,可能属气虚;若见潮热、咽干,多属阴虚;若体重骤降或长期低热,需警惕结核或肿瘤。饮食宜清淡,避免辛辣燥热食物,阴虚者可食用银耳、百合,气虚者可用黄芪、山药调理。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,适度运动以增强卫气。若症状持续或加重,应及时就医,避免自行滥用止汗药或滋补品掩盖病情。中医治疗常通过益气固表、滋阴降火等方剂调整体质,如牡蛎散、玉屏风散等,但需辨证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