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气虚寒与心血不足是中医辨证中两种不同的证候,主要区别在于病机与表现不同。心气虚寒以阳气不足、温煦失职为主,表现为心悸、畏寒、胸闷等;心血不足则以阴血亏虚、心神失养为特征,常见失眠、健忘、面色苍白等。两者虽均属心系疾病,但病因病机及治法各异。
心气虚寒多因素体阳虚、久病耗气或寒邪内侵所致。心阳不振,推动无力,故见心悸怔忡、气短乏力;阳虚不能温煦肢体,则手足不温、畏寒喜暖;寒凝气滞可致心胸憋闷或隐痛,舌淡胖、苔白滑,脉沉迟或结代。治疗需益气温阳,方如桂枝甘草汤或保元汤加减。心血不足则常因思虑过度、失血或久病耗伤阴血引起。血不养心则心悸失眠、多梦易醒;血虚不能上荣,故头晕眼花、面色无华;唇甲色淡、舌淡脉细弱亦为典型表现。治法以养血安神为主,归脾汤或四物汤为常用方剂。
辨证时需注意两者可能并存,如心气血两虚或阴阳两虚。心气虚寒者忌用寒凉药物,以免加重阳气损伤;心血不足者慎用温燥之品,防止耗血伤阴。饮食上,心气虚寒宜温补,如龙眼肉、生姜;心血不足可多食红枣、阿胶等养血之物。劳逸结合、避免过度思虑对两者均有益处,但具体调理需结合个体差异,在医师指导下进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