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质疏松可能出现疼痛、身高缩短、驼背、骨折风险增加、活动能力下降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疼痛: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多集中在腰背部或全身骨骼,初期表现为间歇性隐痛,随着病情进展可能转为持续性钝痛。骨骼微结构破坏导致骨小梁断裂,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痛感。负重活动或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会加重症状,夜间休息时疼痛可能缓解但晨起仍有僵硬感。
2.身高缩短: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典型表现,多个椎体塌陷会导致身高逐渐降低。椎间盘在受压椎体间变形,脊柱生理曲度改变,累计高度损失可达3cm以上。这一过程通常缓慢且无剧烈疼痛,容易被忽视直至外观明显变化。
3.驼背:胸腰椎交界处椎体前缘受压变形,形成后凸畸形即驼背。脊柱承重能力下降导致上半身前倾,严重时肋骨下缘与骨盆接触引发不适。驼背会进一步影响胸腔容积,可能伴随呼吸困难或消化功能异常。
4.骨折风险增加:骨质疏松使骨骼脆性显著升高,轻微外力如咳嗽、弯腰或跌倒即可引发骨折。常见部位包括髋部、腕部和脊柱,其中髋部骨折危害最大,可能导致长期卧床。骨折愈合缓慢且易发生二次断裂,需特别防范。
5.活动能力下降:骨骼支撑力减弱导致肢体乏力,日常行走、爬楼梯等动作变得困难。关节因代偿性负荷增加可能出现疼痛,进一步限制活动范围。长期活动减少会加速肌肉萎缩,形成恶性循环。
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骨密度,避免剧烈运动或搬运重物。饮食需保证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,戒烟限酒以减少骨量流失。定期监测骨骼健康状况有助于早期干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