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折后疼痛可通过固定患处减少移动、冷敷缓解肿胀和疼痛、药物镇痛抑制炎症、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、分散注意力减轻痛感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固定患处减少移动:骨折后需立即用夹板或绷带固定受伤部位,避免断端摩擦加重疼痛。固定能限制肌肉牵拉和关节活动,减少对神经的刺激。临时固定时需注意松紧适度,避免压迫血管或神经。
2.冷敷缓解肿胀和疼痛:伤后48小时内用冰袋冷敷患处,每次15-20分钟,间隔1-2小时重复。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渗出,降低局部代谢速度,从而减轻肿胀对神经末梢的压迫。冷敷时需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皮肤。
3.药物镇痛抑制炎症: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阿片类镇痛药,前者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性疼痛,后者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阻断痛觉传导。需严格遵循剂量,避免长期使用引发副作用。
4.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:将骨折肢体垫高至心脏水平以上,利用重力减少局部血液淤积和水肿。下肢骨折可平卧时用枕头垫高,上肢骨折可用吊带悬吊。持续抬高有助于缓解张力性疼痛。
5.分散注意力减轻痛感:通过听音乐、深呼吸或与他人交谈转移对疼痛的关注,降低大脑对痛觉信号的敏感度。心理干预能调节内啡肽分泌,间接缓解不适感,尤其适用于轻度疼痛或恢复期。
骨折后避免自行按摩或热敷早期患处,防止加重损伤。疼痛持续加剧或伴随麻木、苍白需立即就医。康复期间需均衡营养补充钙质,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功能锻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