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跟腱受伤后应充分休息避免加重损伤、冰敷患处减轻肿胀疼痛、加压包扎固定减少活动摩擦、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、逐步进行康复训练恢复肌腱弹性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充分休息避免加重损伤:足跟腱急性期需立即停止运动,避免行走或跑跳等动作。损伤后48小时内保持静卧状态,减少肌腱牵拉刺激。早期制动能防止纤维撕裂扩大,为后续修复创造条件。使用拐杖分担患肢负重,休息时间根据损伤程度调整,通常需2周以上。
2.冰敷患处减轻肿胀疼痛:受伤24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分钟,低温可收缩血管减少内出血。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,用毛巾包裹防止冻伤。急性期后改为每日3次,持续3天至肿胀消退。冰敷能有效抑制炎症介质释放,缓解局部灼热感和跳痛。
3.加压包扎固定减少活动摩擦:弹性绷带自足背向小腿螺旋缠绕,压力均匀适中。包扎后观察趾端颜色,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。夜间可解除绷带,白天持续固定2-3周。外部压力能限制肌腱异常滑动,降低二次损伤风险。
4.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:卧位时用软枕垫高脚部,使足跟高于心脏水平。每日保持抬高位4-6小时,尤其夜间睡眠时持续抬高。重力作用可加速组织液回流,减轻腱周淤血和张力性疼痛。
5.逐步进行康复训练恢复肌腱弹性:肿胀消退后开始被动牵拉,坐位用毛巾绕足底缓慢向躯干方向拉拽。2周后加入踮脚练习,初期靠墙辅助,后期过渡到单脚提踵。训练强度以无锐痛为度,每日3组每组10次,持续6-8周。
治疗期间忌烟酒及辛辣食物,避免局部按摩或热敷。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皮下淤血需及时就医。康复阶段选择平底鞋并垫硅胶足跟垫,减少行走冲击力。定期复查评估肌腱愈合情况,调整训练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