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髋关节脱位的表现包括下肢不等长、臀部及大腿皮纹不对称、髋关节活动受限、行走时步态异常、患侧下肢外展受限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下肢不等长:患侧下肢较健侧短缩,平卧时双膝并拢可观察到两侧足跟不在同一水平线,站立或行走时身体向患侧倾斜以代偿长度差异。股骨头脱出髋臼后导致股骨近端上移,下肢力学轴线改变引发功能性短缩,严重者伴随骨盆倾斜。
2.臀部及大腿皮纹不对称:患侧臀部皮肤皱褶增多或加深,大腿内侧皮纹分布不均,与健侧对比明显。由于股骨头位置异常,周围软组织受力不均形成特征性皮纹改变,需结合双侧对比观察。
3.髋关节活动受限:患侧髋关节屈曲、外展幅度减小,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。股骨头脱离正常解剖位置后,关节囊及周围肌肉挛缩,导致望远镜征阳性推拉下肢时有活塞样活动。
4.行走时步态异常:患儿学步后出现跛行或鸭步,单侧脱位表现为身体晃动,双侧脱位则骨盆前倾、腰椎前凸增加。髋关节稳定性丧失影响步态周期,长期异常步态可能继发脊柱代偿性侧弯。
5.患侧下肢外展受限:平卧屈髋屈膝时,患侧膝关节外展角度明显小于健侧,严重者外展不足30度。股骨头后上方脱位时,内收肌群紧张度增高是主要限制因素,需与生理性肌张力差异鉴别。
发现上述表现应及时就医,避免延误诊治。影像学检查是确诊关键,新生儿期可通过超声筛查,较大儿童需行X线评估。早期干预以手法复位和支具固定为主,晚期病例可能需手术矫正。定期随访观察髋关节发育情况,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功能预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