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慢性腹泻的治疗需根据病因针对性用药,同时结合饮食调整和肠道菌群管理。常见药物包括止泻药、益生菌、抗生素仅限细菌感染及补液盐等,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。
慢性腹泻的病因多样,如感染、食物过敏、乳糖不耐受或肠道菌群失调等。细菌性肠炎可选用敏感抗生素,但需通过便培养明确病原体;病毒性感染则以补液和肠道黏膜保护剂为主。益生菌可调节肠道微生态,常用双歧杆菌、布拉氏酵母菌等。乳糖不耐受患儿需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,过敏性腹泻需规避过敏原。中重度脱水需口服补液盐ORS,必要时静脉补液。蒙脱石散可吸附病原体并保护肠黏膜,但需与其他药物间隔服用。
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、尿量及脱水体征。抗生素不可滥用,以免破坏肠道菌群;止泻药如洛哌丁胺禁用于2岁以下儿童。益生菌应避免与抗生素同服,需间隔2小时以上。饮食上选择易消化的米粥、面条等,避免高糖、高纤维食物。若腹泻持续超过2周,或伴随发热、血便、体重下降,需及时排查炎症性肠病、乳糜泻等器质性疾病。补液盐需按比例配制,少量多次喂服。家长切勿凭经验用药,尤其慎用成人止泻药物,以免掩盖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