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火和虚热均属中医阴虚证候,但病理侧重不同。虚火特指阴不制阳导致的虚性亢奋状态,以局部火热症状为主;虚热则是全身性阴虚生热,表现为低热、潮热等弥散性热象。
虚火多因肾阴亏虚或脏腑阴液不足,导致阳气相对偏亢,形成火性上炎的特点。常见症状为口腔溃疡、牙龈肿痛、咽喉干痛等上部热象,但实际体温未必升高。虚热则源于阴液亏耗无法制约阳气,产生内热,表现为午后潮热、五心烦热、盗汗等全身症状,常伴随舌红少苔、脉细数等体征。虚火病机更强调火的病理表现,虚热则侧重热的生理失调,二者可并存,但治疗时需辨别主次。
辨证时需注意,虚火需与实火区分,实火症状剧烈且伴便秘、尿赤等实证;虚热需排除外感发热或气虚发热。用药上,虚火常用知母、黄柏等降火滋阴,虚热多用生地、麦冬等养阴清热。避免过用苦寒药伤阴,饮食忌辛辣燥热,宜配合作息调理。临床需结合四诊综合判断,防止误治加重阴阳失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