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腱恢复期间疼痛可通过冷敷缓解急性期肿胀、适度拉伸改善局部血液循环、合理使用护具减少活动牵拉、药物辅助控制炎症反应、调整运动强度避免二次损伤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冷敷缓解急性期肿胀:急性损伤后48小时内,冰袋包裹毛巾敷于患处,每次15分钟,间隔2小时重复。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组织渗出,降低神经末梢敏感度。注意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冰源,防止冻伤。
2.适度拉伸改善局部血液循环:恢复中期采用静态拉伸,保持动作15秒后放松,每日3组。轻柔牵拉可促进肌腱周围代谢废物清除,缓解粘连。需在无痛范围内进行,过度拉伸可能加重纤维撕裂。
3.合理使用护具减少活动牵拉:弹性绷带或肌腱固定带可限制关节过度活动,分散受力。选择透气材质,白天活动时佩戴,夜间解除以保证血液循环。护具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。
4.药物辅助控制炎症反应:非甾体抗炎药可短期口服,外用药膏直接涂抹疼痛部位。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肿痛,需遵医嘱控制用量,避免掩盖症状延误恢复判断。
5.调整运动强度避免二次损伤:恢复期采用阶梯式训练,从被动活动逐步过渡到抗阻练习。单次训练后疼痛持续超过2小时需降低负荷。游泳等低冲击运动更适合过渡阶段。
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关节活动受限需及时就医。恢复期间保持充足睡眠,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不低于每公斤体重1.2克。避免吸烟饮酒,尼古丁和酒精会延缓胶原蛋白合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