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腱炎可通过休息避免加重损伤、冷敷缓解急性期肿胀疼痛、药物消炎镇痛、物理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、康复锻炼逐步恢复功能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休息避免加重损伤:急性期需立即停止引发疼痛的活动,减少肌腱受力。严重时需固定患肢2-3周,防止微小撕裂扩大。日常避免重复性动作,如长期打字或提重物,必要时使用护具分散压力。恢复期活动量需缓慢增加,以无痛为原则。
2.冷敷缓解急性期肿胀疼痛:伤后48小时内用冰袋隔毛巾敷患处,每次15分钟,每日3-4次。低温能收缩血管减轻渗出,降低神经敏感度。切忌直接接触皮肤或超过30分钟,避免冻伤。慢性期可改用热敷改善代谢。
3.药物消炎镇痛:非甾体抗炎药可口服或外涂,缓解红肿热痛,但胃肠不适者需饭后服用。严重病例可能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,但一年不宜超过3次,以防肌腱脆性增加。中药膏药也可辅助活血化瘀。
4.物理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:超声波能深入组织产生微振动,加速炎症吸收。超短波通过电磁热效应减轻粘连。针灸刺激穴位调节局部气血,推拿手法松解肌肉紧张。需专业医师操作,10-15次为一疗程。
5.康复锻炼逐步恢复功能:疼痛缓解后开始低强度牵拉,如跟腱炎可做足背屈训练。逐渐加入抗阻练习,使用弹力带增强肌腱韧性。动作需缓慢可控,以轻微酸胀为度,每日2组,每组10-15次。
治疗期间忌烟酒及辛辣食物,避免受凉。若两周无改善需排查是否合并韧带损伤或钙化。中老年患者需排除痛风或类风湿因素。长期伏案工作者应每小时活动手腕肩颈,预防慢性劳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