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果的苦味主要来源于其中含有的银杏酸、银杏酚等有毒成分。这些物质不仅赋予白果特殊的苦涩口感,还具有潜在的毒性,过量摄入可能引发中毒反应。
白果中的苦味成分属于天然防御机制。银杏树在进化过程中产生这些物质,用以抵御虫害和微生物侵袭。银杏酸和银杏酚主要集中在白果的胚芽和种皮中,食用前需彻底去除这些部分。这类成分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,导致恶心、腹痛等症状。传统中医认为白果有小毒,需经过高温烹煮或特殊处理以降低毒性。现代医学也证实,充分加热可部分分解有毒物质,但过量食用仍存在风险。
食用白果需严格控制数量,成人每日不超过10颗,儿童更应谨慎。新鲜白果毒性较强,建议选择加工过的干制产品。处理时需彻底去除绿色胚芽,并用沸水煮熟或炒熟。若出现头晕、呕吐等中毒症状,应立即就医。孕妇、体质虚弱者及过敏人群最好避免食用。储存时注意防潮,避免霉变增加毒性。合理食用白果可发挥其药用价值,但必须重视安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