脂肪肝可通过血液检测肝功能、超声检查肝脏形态、CT扫描观察脂肪沉积、磁共振定量分析脂肪含量、肝穿刺活检确诊病理改变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血液检测肝功能:通过抽取静脉血检测转氨酶、胆红素等指标,异常数值可能提示肝脏受损。部分脂肪肝患者会出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,但并非所有患者均有明显异常,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。
2.超声检查肝脏形态:利用超声波成像观察肝脏大小、回声强度及均匀性。脂肪肝典型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、后方衰减,肝内血管显示模糊。该方法无创便捷,适合初步筛查,但对轻度脂肪沉积敏感度有限。
3.CT扫描观察脂肪沉积:通过X线断层扫描显示肝脏密度变化,脂肪浸润区域表现为低密度影。平扫CT可量化肝脏与脾脏密度比值,比值降低提示脂肪含量增加。增强CT能进一步鉴别脂肪肝与其他肝脏病变。
4.磁共振定量分析脂肪含量:采用特殊序列测量肝脏内脂肪质子信号强度,精确计算脂肪比例。该技术对轻度脂肪肝检出率高,且能区分单纯性脂肪肝与合并炎症的情况,但检查费用较高。
5.肝穿刺活检确诊病理改变:在局部麻醉下取少量肝组织进行显微镜检查,直接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及是否伴随纤维化。此为诊断金标准,但因有创性通常用于疑难病例或评估病情进展。
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以上,避免剧烈运动影响结果。影像学检查前需移除金属物品,孕妇慎选CT或磁共振。肝穿刺后需卧床观察,警惕出血风险。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方案,避免过度检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