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虚和阳气虚是中医理论中两种不同的证候,核心区别在于气虚泛指元气不足,而阳气虚特指阳气亏虚。气虚主要表现为脏腑功能减退,如乏力、气短、自汗等;阳气虚则在此基础上伴有明显的寒象,如畏寒肢冷、面色苍白等。两者虽有关联,但病理层次和表现有差异。
气虚的病理基础是元气耗损,涉及肺、脾、肾等多脏腑功能低下,常见于久病体弱或过度劳累者。阳气虚则更强调温煦功能的衰退,多因先天不足或久病伤阳导致,除气虚症状外,还可见小便清长、舌淡胖等虚寒征象。从病机来看,阳气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,属于气虚的特定类型,但并非所有气虚都会转化为阳气虚。
辨证时需注意症状的细微差别。气虚者以功能不足为主,而阳气虚者必见虚寒之象。治疗上,气虚以补气为主,如四君子汤;阳气虚则需温补阳气,如右归丸。饮食调理亦有区别,气虚宜食山药、大枣等健脾益气之品,阳气虚则需配合生姜、羊肉等温阳食物。避免误将单纯气虚误判为阳气虚而过用温燥药物,以免伤阴。同时,两者均需避免过度劳累,但阳气虚者还需特别注意防寒保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