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结核常见症状包括局部疼痛且夜间加重、关节肿胀活动受限、低热盗汗乏力、脊柱畸形压迫神经、寒性脓肿形成破溃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局部疼痛且夜间加重:骨结核早期表现为病灶部位隐痛或钝痛,随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剧,夜间休息时更为明显。疼痛源于结核分枝杆菌侵蚀骨质及周围组织,刺激神经末梢。脊椎结核患者可能出现放射性疼痛,如胸椎结核引发肋间神经痛。疼痛区域常伴有压痛,活动后症状加重。
2.关节肿胀活动受限:病变累及关节时,滑膜增生及炎性渗出导致关节明显肿胀,皮肤温度正常或略高。膝关节、髋关节为好发部位,关节腔积液可引发僵硬感,活动范围逐渐缩小。长期未治疗可能造成关节强直,丧失正常功能。肿胀初期呈渐进性,易被误诊为普通关节炎。
3.低热盗汗乏力:全身症状以午后低热为主,体温多在37.5℃至38℃之间,夜间入睡后大量出汗。患者常感持续性疲倦,食欲减退导致体重下降。此类症状与结核毒素吸收有关,机体免疫反应引发代谢紊乱。部分病例以全身症状为首发表现,易忽略骨骼病变。
4.脊柱畸形压迫神经:脊椎结核进展后椎体塌陷,形成后凸畸形驼背。畸形严重时压迫脊髓或神经根,引发下肢麻木、无力甚至截瘫。胸腰段脊椎受累较多,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背部酸痛,后期突发瘫痪需紧急手术减压。儿童患者因骨骼未成熟,畸形进展更快。
5.寒性脓肿形成破溃:病灶周围积聚脓液,但无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表现,故称寒性脓肿。脓肿沿组织间隙流注,如腰椎结核脓液可流向腰大肌或腹股沟。脓肿破溃后形成窦道,长期不愈并排出干酪样坏死物。窦道继发感染会加重局部组织破坏。
骨结核需与慢性骨髓炎、肿瘤等疾病鉴别,影像学检查结合病理学证据是关键。规范抗结核治疗至少12个月,必要时手术清除病灶。避免自行挤压脓肿,防止混合感染。营养不良及免疫力低下者应加强营养支持,定期监测肝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