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结核的症状常见为局部疼痛、关节肿胀与活动受限、低热盗汗、体重下降、局部脓肿或窦道形成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局部疼痛:骨结核早期症状以患处隐痛为主,夜间可能加重。疼痛初期较轻微,随病情发展逐渐转为持续性钝痛,活动或负重时疼痛感更明显。脊椎结核可能出现放射性疼痛,如胸椎结核引发肋间神经痛,腰椎结核导致坐骨神经痛。
2.关节肿胀与活动受限:病变累及关节时,关节周围软组织因炎症反应出现肿胀,皮肤温度升高但通常不红。关节腔积液或骨质破坏可导致活动障碍,例如髋关节结核表现为跛行,膝关节结核出现屈曲畸形。晚期可能发生关节强直或脱位。
3.低热盗汗:结核毒素吸收引发全身中毒症状,表现为午后低热,体温多在37.5-38℃之间,夜间入睡后大量出汗,晨起汗止。部分患者伴随乏力、食欲减退,症状易与普通感冒混淆。
4.体重下降:长期慢性消耗导致营养不良,患者体重短期内明显减轻,肌肉萎缩,面色苍白。若合并消化道结核,可能加重消瘦程度。
5.局部脓肿或窦道形成:脓液积聚形成冷脓肿,触诊有波动感但无急性炎症表现。脓肿破溃后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,排出干酪样坏死物或脓液,易继发细菌感染。脊椎结核的脓肿可能沿筋膜间隙流注至远离病灶的部位。
骨结核需与化脓性骨髓炎、肿瘤等疾病鉴别,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。治疗期间需加强营养支持,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病灶变化。出现疑似症状应尽早就医,严格遵循医嘱完成全程抗结核治疗,减少复发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