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结核的症状包括疼痛、肿胀、活动受限、低热盗汗、消瘦乏力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疼痛:骨结核早期症状以局部隐痛为主,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重,尤其在夜间或活动时明显。疼痛部位与病灶位置相关,常见于脊柱、髋关节、膝关节等承重部位。若病变压迫神经,可能引发放射性疼痛。
2.肿胀:病灶周围软组织因炎症反应出现肿胀,皮肤温度可能升高但无明显发红。肿胀程度与病变范围相关,严重时可能形成寒性脓肿,触之有波动感但无典型红肿热痛表现。
3.活动受限:关节或骨骼结构破坏导致功能障碍,患者常表现为关节僵硬、活动幅度减小。脊柱结核可能引发驼背畸形,下肢病变可能出现跛行。
4.低热盗汗:患者午后或夜间出现低热,体温多在37.5℃至38℃之间,伴随盗汗。发热与结核分枝杆菌毒素吸收及免疫反应相关,通常持续数周以上。
5.消瘦乏力:长期慢性消耗导致体重下降、肌肉萎缩,患者易感疲倦。营养不良与结核毒素对代谢的影响是主要原因,严重者可能出现贫血。
骨结核需早诊断早干预,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病理性骨折。定期监测体温和体重变化,加强营养支持。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,不可自行使用抗结核药物。治疗期间需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,防止耐药性产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