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结核可能出现局部疼痛、关节肿胀与活动受限、低热与盗汗、体重下降与乏力、寒性脓肿形成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局部疼痛:骨结核病灶常引发持续性钝痛,夜间可能加重。疼痛部位与病变骨骼相关,如脊柱结核多表现为背痛,髋关节结核则伴随腹股沟或膝部放射痛。早期疼痛较轻,易被忽视,随病情进展逐渐明显,可能因压迫神经根出现放射性疼痛。
2.关节肿胀与活动受限:病变累及关节时,滑膜增厚及积液导致关节明显肿胀,表面皮肤温度正常或略高。关节活动逐渐受限,如膝关节结核可能无法完全伸直,脊柱结核可致弯腰困难。长期未治疗可能引发关节畸形或强直。
3.低热与盗汗:结核分枝杆菌毒素吸收可引起全身症状,表现为午后低热,体温多在37.5-38.5℃之间,夜间熟睡后出汗明显,晨起汗止。部分患者伴随食欲减退,症状易与普通感染混淆。
4.体重下降与乏力:慢性消耗性疾病特征之一,因代谢紊乱及营养吸收障碍导致体重短期内显著减轻,全身肌肉无力,易疲劳。患者可能面色苍白,呈现慢性病容,活动后心悸气短。
5.寒性脓肿形成:病灶周围积聚的脓液无红肿热痛表现,称为寒性脓肿。脊柱结核性脓肿可沿肌肉间隙流注至腰背部或腹股沟,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时导致瘫痪。脓肿破溃后形成窦道,经久不愈。
骨结核需早期诊断干预,避免延误导致残疾。规范用药全程治疗,不可自行停药。定期复查影像学及肝肾功能,观察药物不良反应。加强营养支持,高蛋白饮食有助于恢复。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,防止病情恶化或传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