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关节炎的鉴别主要依靠典型关节疼痛与活动后加重、晨僵时间短于30分钟、关节摩擦感或捻发音、影像学显示关节间隙狭窄或骨赘形成、排除其他炎症性关节疾病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典型关节疼痛与活动后加重:疼痛多发生于负重关节如膝、髋或脊柱,初期为间歇性钝痛,随病情进展转为持续性。疼痛特点为活动后加剧,休息后缓解,与机械负荷直接相关。夜间静息痛较少见,此点可与类风湿关节炎区分。疼痛部位局限且无全身症状,无对称性多关节受累表现。
2.晨僵时间短于30分钟:晨起或久坐后关节僵硬感明显,但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半小时,活动后逐渐缓解。僵硬程度较轻,且不伴随明显关节肿胀或皮温升高。这一特征有助于与自身免疫性关节炎鉴别,后者晨僵常持续数小时且伴随全身乏力。
3.关节摩擦感或捻发音:主动或被动活动关节时可触及粗糙摩擦感,尤其在膝关节屈伸时明显。触诊可能发现关节边缘骨性膨大,如赫伯登结节。摩擦音由软骨缺损后骨面直接接触导致,晚期病例可能伴随关节变形。
4.影像学显示关节间隙狭窄或骨赘形成:X线可见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,软骨下骨硬化或囊性变,关节边缘骨赘形成。早期变化多出现在负重区,晚期可呈现关节畸形。磁共振能更早显示软骨磨损或半月板损伤,但常规诊断无需此项检查。
5.排除其他炎症性关节疾病: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沉、C反应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,类风湿因子阴性,无皮下结节等表现。滑液分析显示黏度高、细胞计数少,与感染性或晶体性关节炎截然不同。
骨关节炎患者应避免过度负重运动,选择游泳等低冲击活动。控制体重可显著减轻关节负担,寒冷环境注意保暖。疼痛发作期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,但需警惕胃肠道副作用。关节功能严重障碍时需评估手术干预指征。定期复查影像学有助于监测病情进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