肩周炎的检查方法包括观察肩关节活动范围是否受限、触诊肩部压痛点是否明显、进行被动运动测试评估疼痛程度、检查肩关节周围肌肉是否萎缩、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骨骼病变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观察肩关节活动范围是否受限:肩周炎患者常表现为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,尤其是外展、上举及后伸动作。检查时要求患者完成梳头、摸背等日常动作,记录最大活动角度,与健侧对比。若前屈不足90度、外展低于70度提示可能存在粘连,病程较长者可能出现冻结肩典型体征。
2.触诊肩部压痛点是否明显:重点按压喙突、肩峰下、结节间沟及三角肌止点区域。急性期患者局部压痛显著,可能伴肌紧张;慢性期压痛范围扩大,但程度减轻。需注意压痛是否向颈部或上肢放射,以鉴别颈椎病或肌腱撕裂。
3.进行被动运动测试评估疼痛程度:固定患者肩胛骨后缓慢外展、旋转肩关节,记录疼痛出现时机及性质。肩周炎被动运动终末痛明显,且伴关节僵硬感;若活动中期疼痛需警惕肩袖损伤。疼痛弧试验60-120度外展痛阳性对诊断有提示意义。
4.检查肩关节周围肌肉是否萎缩:长期活动减少可能导致三角肌、冈上肌等萎缩。肉眼观察双侧肩部轮廓,触摸肌肉厚度及张力。萎缩多出现在病程超过3个月的患者,需结合肌力测试区分神经源性或废用性萎缩。
5.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骨骼病变:X线可观察肩关节间隙狭窄、钙化灶或骨赘;超声检查肌腱完整性及滑膜增厚;必要时行磁共振评估软组织粘连程度。影像学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肩周炎,但有助于鉴别骨折、肿瘤或感染性疾病。
检查过程中需避免暴力活动加重损伤,急性期以静态评估为主。结合病史与体征综合判断,防止误诊为颈椎病或内脏牵涉痛。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关节功能改善情况,动态调整康复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