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质疏松的症状包括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、身高缩短或驼背、轻微外力易导致骨折、关节僵硬或活动受限、牙齿松动或脱落。具体分析如下:
1.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: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多集中在脊柱和骨盆区域,初期表现为间歇性隐痛,随病情进展可能转为持续性钝痛。骨骼微结构破坏导致骨小梁断裂,刺激骨膜神经引发疼痛,负重或久站后症状加重,夜间也可能出现疼痛影响睡眠。
2.身高缩短或驼背: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典型表现,多个椎体变形会导致脊柱前倾形成驼背。每节椎体缩短1-2毫米,累计可能使身高降低3-6cm。胸腰椎交界处受力最大,易发生楔形变,严重时胸腔受压影响呼吸功能。
3.轻微外力易导致骨折:骨密度降低使骨骼脆性增加,日常动作如咳嗽、弯腰提物即可引发骨折。常见部位为髋部、腕部及椎体,其中髋部骨折后卧床并发症风险极高。骨折愈合缓慢且易再次发生,形成恶性循环。
4.关节僵硬或活动受限:骨骼支撑力下降迫使肌肉长期代偿性紧张,引发关节周围软组织劳损。晨起时关节僵硬明显,活动后稍缓解但无法完全恢复。严重者因疼痛畏惧活动,进一步加速骨量流失。
5.牙齿松动或脱落:牙槽骨作为颌面部主要承重骨,骨量流失会导致牙根暴露、牙齿稳固性下降。咀嚼硬物时疼痛加剧,牙龈萎缩与牙齿脱落可能早于其他症状出现,需结合口腔检查判断。
骨质疏松症状出现时通常骨量已丢失30%以上,早期筛查至关重要。日常需避免过度节食和久坐,钙质摄入需配合适度日照,绝经后女性及高龄人群建议定期检测骨密度。治疗需在专业指导下结合药物与康复训练,擅自使用偏方可能延误病情。